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42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【云何修行施门?若见一切来求索者,所有财物,随力施与。以自舍悭贪,令彼欢喜。若见厄难,恐怖危逼,随己堪任,施与无畏。若有众生来求法者,随己能解,方便为说;不应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】

那么如何修行布施门呢?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修六度的一个态度了。怎么去修?“若见一切来求索者,所有财物,随力施与”。现在专门有职业性要饭要东西的,你说那都与,与不完怎么办呐?现在要东西都来压门铃敲门,以前是沿街要的嘛,都与不完。当然了,真正属于那个需要帮助的人,要去帮助他了。这样能怎么样呢?“以自舍悭贪”,贪是拿进来,悭是舍不得拿出去,起这么一个作用。

然后“令彼欢喜”,使接受施舍的人产生欢喜。“若见厄难,恐怖危逼,随已堪任,施与无畏”,这是无畏施,危难恐怖的时候给他安慰。“若有众生来求法者,随己能解,方便为说,不应贪求”,上面告诉说无论是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“不应贪求名利恭敬”,你所做这些事情,不是为了名利恭敬而来。“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”,这样的布施功德就圆满了,通常我们讲这样才能够波罗蜜。

【云何修行戒门?所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;远离贪嫉、欺诈、谄曲、瞋恚、邪见。若出家者,为折伏烦恼故,亦应远离愦闹,常处寂静,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,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惭愧改悔,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。当护讥嫌,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。】

那么云何修戒呢?“所谓不杀、不盗、不婬,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”,这通常我们叫作身三、口四。可是这意三,稍稍有一点不一样,“远离贪嫉”,就是贪心嫉妒,“欺诈、谄曲、瞋恚、邪见”,也就是贪包括嫉妒、欺诈、谄曲,这都是属于贪烦恼的一种等流。因为你得不来,你没有,看别人好,你会产生嫉妒心。然后为什么去欺诈呢或者谄曲?你想达到某一种目的,那就是一种欲望,所谓欲望就是一种贪心,你才会去跟人家谄媚呀!

记得宋代有个叫司马光,他官当的挺大,很多人要当官去找他,他首先就问人家很有意思的事情,问人家说你有没有钱,意思说是不是要先贿赂你呀!他说我不要,他问你家里有没有钱,你家里剩下多少钱。他就要摸底,有钱的人他要,没钱的他一般都不要。为什么呢?他说你没钱的人,你将来当官也会当个不好官,为什么呢?你会欺诈、谄曲,或者为会五斗米而折腰。因为你为了生存呐,没钱你怎么办?

美国曾经有两个总统是不要薪水的,不要薪水去当总统,完全义务去为国家做事情,是这样的,他有钱呐!司马光他这个也挺好的,没钱的他不要,要来肯定这官当不好,你需要去欺诈百姓,你自己有很多钱就没有问题了,是这样啊!所以这个地方讲必须要远离这些,所以这个贪就包含在内。

然后“瞋恚、邪见”,通常说瞋恚是愚痴啊!邪见相对的它比较狭,愚痴是比较广。愚痴是从广来说,它深细,邪见是狭而重。愚痴的人,你调调调,他就不愚痴了。邪见那就麻烦,见解上有问题也是麻烦。笨一点没关系,从轻来说愚痴是笨一点,你教他就没有问题了。邪见了,不相信三宝,这样就麻烦了。所以这个地方修戒,无非是讲的什么?十善戒,菩萨以十善戒为基础为根本。那么这里通常说是菩萨的共戒,出家、在家都必须以十善戒为立足点为根本。然后开出去,出家菩萨的不共戒,讥嫌乃至微细的事情都要去考虑到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